关于编撰《苏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的通知

更新日期:2018/9/26 13:58:49


苏州市图书馆学会

关于编撰《苏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的通知

 

全市各图书馆:

为推动苏州市全市图书馆服务更高质量地发展,苏州市图书馆学会拟组织编撰《苏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

本报告将回顾十年来全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近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在总结经验,查找困难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为此,请各馆通力合作提供以下资料:

1.发展综述。在读者服务、资源建设、技术开发、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概况(附件一:发展综述撰写要求)。

2.业务数据。2013——2017各年度图书馆业务数据(附件二:以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为例)。

3.创新案例。近十年(2008——2017年)在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方面取得成效的案例,内容可涉及服务创新、资源建设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每馆提交案例不超过3个(附件三:创新案例撰写要求)。

请各馆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通力合作,按期完成,于2018年10月19日(周五)前提交市学会秘书处,邮箱:928348449@qq.com 。如有不详,请提问交流:苏州图林(群号:101261860),电话:65220927

附件一:发展综述撰写要求

附件二:苏州市各图书馆2017年业务数据

附件三:创新案例撰写要求

 

 

                       苏州市图书馆学会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一:发展综述

一、标题

二、历史沿革

三、馆情介绍(简述图书馆建筑、馆藏特色、服务范围)

四、服务品牌(品牌、影响力、成就)

五、服务宗旨(服务理念和发展目标)

(注:综述3000字以内;配图要求>2M,不超过10张,图片置于文字中。请注明撰写者姓名和联络方式)。

 

范例:

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发展综述

 

苏州市吴中区(原吴县)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始建于1925年,抗战时期毁于战火,1959年重建于木渎,1994年5月搬迁至吴中区城区宝带东路350号,2012年7月搬迁到吴中区文曲路303号。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和保障,新建吴中区图书馆总馆,列入2012年吴中区政府十大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之一,2017年6月新馆建成正式开馆。吴中区图书馆新馆位于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东北侧,建筑面积达1.68万平方米,现总藏书量达123万册,阅览座席700个。

新馆六层建筑:地下一层为文献流转中心,负责新书加工、全区的图书资源调配。一层为公共服务区域,主要有总服务台、综合借阅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放的展览区、视障阅览室及读者沙龙。二层是少儿读者的天堂,主要有青少年图书馆借阅区、少儿报刊借阅区、少儿数字图书馆、亲子绘本馆、少儿主题活动室等,针对孩子的年龄层,提供分众化的阅读体验。三层设有成人借阅区、成人报刊借阅区,集报刊阅览、图书外借于一体,现年订阅报刊近千种。这里既是一个多功能的大空间,更有休闲生活馆、财经主题馆等多个馆中馆,此外还设有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等。四层为地方文献、古籍等专题阅览区及影音体验区。现收藏地方文献4000余册,古籍近万册,其中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括《吕氏春秋》、《周礼句解》、《唐司空曙诗集》、《陆氏族谱》、《古文渊鉴》、《贾浪仙长江集》、《崇祯遗录》、《陶靖节集》、《贾谊新书》),为镇馆之宝。专题文献阅览区为研究型读者提供专业的文献咨询及情报服务。影音鉴赏体验区让读者独享影音鉴赏空间,两个不同特色的“音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高雅的影音欣赏。五层为“书香吴中”官网电台录音室、行政办公、阅读休闲及主题活动区。录音室为读者提供录制音频的专业免费服务。

 

吴中区图书馆发挥区域龙头优势,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稳步推进总分馆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区馆抓住示范区创建、乡镇文体中心落成的契机,于2014年6月制定并实施《吴中区图书馆各镇(街道)分馆建设实施办法》,截止2018年8月底,全区建成并纳入总分馆体系的包含1个总馆、12个乡镇(街道)分馆、12个农家书屋、5个特色书吧,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18年6月,正式启用“网上借阅、社区投递”项目,开通4个服务站点,将图书馆服务辐射到了村镇,有力地推进了吴中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吴中区图书馆十分重视馆藏资源建设。根据《吴中区图书馆各镇(街道)分馆建设实施办法》,增大区图书馆总馆和各乡镇分馆的藏书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全区文献总藏量达123万余册,其中成人图书85万册,少儿图书31万册,古籍1万册,期刊报纸4万册,音像近2万册,已达到全区藏书人均1册的目标。同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成了一批品质突出、特色鲜明的资源,包含《吴郡珍籍》、《吴中珍籍》、《吴宫遗恨》、“书香吴中”官网电台等,目前正有序推进《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特色数据库》相关素材和资料的归类和整理。

 

吴中区图书馆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管理。使用馆藏统一数字化揭示平台Interlib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实现图书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期刊处理等功能。在图书馆各通道设阿法迪门禁系统、监控等,进行图书防盗检测。在每楼层设置自助借还系统设备,实现图书自助借还。图书馆一楼东北角设立24小时图书馆,配备自助办证系统设备、自助借还系统设备、电脑等,全天候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各楼层配置电子图书、期刊借阅机共11台,范围覆盖成人、少儿各年龄段;二楼少儿数字图书馆内配置两台江苏省少儿数字图书馆大屏阅读机,还包括少儿电子书工坊等创作体验专区,提升读者体验。目前,区馆读者用计算机终端数量共123台,设置32个无线AP,无线网络连接100%全覆盖,网络宽带达300Mbps,存储容量40TB,具备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设备,可与省图、市图通过专线互联。2018年启动吴中区图书馆“智慧吴图”暨新馆数字资源建设项目,7月开通市民卡A卡借阅服务功能,实现苏州“一卡通”通借通还;9月,“书香吴中”APP上线,吴中区图书馆“大数据墙”分析系统正式启用。

吴中区图书馆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2014年5月起,吴中区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正式运行,已为辖区多所民工子弟学校三至五年级的10000多名学生提供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押金、免超期费等全免费服务,获评吴中区2014年度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

近年来,吴中区图书馆心系读者,精心打造阅读活动品牌,全力推广全民阅读。

“太湖大讲堂”公益讲座服务品牌于2014年7月13日创设。相继举办“太湖大讲堂——文化名人吴中行”、“太湖大讲堂——典范苏州”、“太湖大讲堂——健康人生”、 “太湖大讲堂——吴门医派”、 “太湖大讲堂——吴文化漫谈”、“太湖大讲堂少儿阅读讲座”、“太湖大讲堂校园行”等系列公益讲座,突出地域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内容特色,力求实现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群众文化素质。获评江苏省第七届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三等奖、2015第十届苏州阅读节优秀活动奖。

 

2014年8月起,吴中区图书馆精心打造“阳光苗苗”少儿阅读品牌。精心打造“阳光苗苗”少儿阅读品牌。相继开展了“冬日献爱心,情暖福利院”阳光苗苗爱心团、“聚焦山水、童心爱吴中”照片征集、“我体验、我快乐”阳光苗苗义务小馆员、“小小阅读家”图书推荐、“爱绘本、爱阅读”阳光苗苗故事会、阳光苗苗朗诵团、爱影团、庭审观摩、英语沙龙、手工坊、“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活动”、“阳光苗苗”少儿数字创客空间体验、少年文学院等一系列集教育、娱乐、趣味于一体的品牌阅读活动,进一步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给少儿搭建感受书香、实践成长的平台。“阳光苗苗”少儿阅读活动获评2015第十届苏州阅读节优秀活动奖、第八届苏州市少儿艺术节组织工作奖。

 

为了深化全民阅读推广,创新服务载体,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于2015年12月,依托知名网络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主持开通“书香吴中”官方网络电台,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主播,通过网络有声传播这一新颖的方式,吸引广大民众加入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队伍中来。目前,吴中区图书馆“书香吴中”官网电台设有《太湖大讲堂》《作家面对面》《吴中文库》《“阳光苗苗”爱阅读》《红茶心灵之约》《大家来荐书》六大专辑。截止2018年7月4日的统计数据,“书香吴中”官网电台开播2年半,发布声音1817集,播放523291次,招募成人志愿者主播209人、少儿志愿者主播245人。志愿主播们不仅来自苏州本土,还来自北京、内蒙古、天津、广东、广西、湖南等其他省市,突破了阅读推广的时空界限。“书香吴中”官网电台开播至今,已连续获得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征集推广活动最佳创新奖、首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2016第十一届苏州阅读节“优秀活动奖”、2016年度苏州市“优秀阅读创新项目”、吴中区2016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事等多项荣誉。

 

此外,吴中区图书馆还创建了“阅享生活”读者活动、“文心读书会”、“苏州传统文化与吴侬软语”系列活动、“爱影大本营”系列活动、“解密图书馆DNA”读者素养培训、少年文学院、“有书童享——书香暖童心,阅读齐步走”流动儿童走进图书馆、“心聆书香”视障读者活动、“爱老扶老•玩转电脑和手机”老年读者培训等阅读活动品牌,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中国文明网、江苏文明网、文明苏州网、《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姑苏晚报》等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吴中区图书馆始终秉承“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免费、平等、共享、创新”的开馆理念,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以设施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和内容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借助自助借还系统、电子图书借阅机、书目检索终端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打造成为市民向往的终身学习场所、舒适的文化休闲空间、开放的社会交流平台。

(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  陈筱琳  联络方式※※※)

 

附件二:苏州市各图书馆2017年业务数据(请按照各年度提供)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指标定义

馆内建设指标

建筑面积

平方米

指办公和业务用房面积包括租借房屋面积

例:1000平方米(包含租借100平方米)

阅览室坐席数

指图书馆中提供读者使用的座位数。

供读者使用的终端数

指图书馆内可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台数。

资源建设指标

购书专项经费1

万元

从属于财政补贴收入指标,从收入角度判断各图书馆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的财政保障情况。

新增藏量购置费2

万元

指本馆本年购进图书、报刊、缩微制品、视听文献等藏品所用经费之和。

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2

万元

指图书馆本年度专门用于自建、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

藏量

万册/

指本馆已编目的古籍、图书、期刊和报纸的合订本、小册子、手稿以及缩微制品、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视听文献资料数量之和。对同一书名,但分若干册(卷)的图书,按每一册(卷)作为一册统计。期刊和报纸均以每一合订本为一册统计。至填报本表时,尚未装订成册编目的期刊和报纸不应该统计在内。

其中:图书

万册

指装订成册,不少于49页,并在古籍范围以外的纸介质图书。装订成册但不足49页的,按小册子统计到其他类中。

电子图书

万册

指本馆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当前使用权的电子图书,以及本馆自建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的电子图书。

持证读者数

指通过各种证件(身份证、市民证、社保卡等)接受过图书馆服务含到馆服务和非到馆服务)的读者数量。

服务效能指标

总流通人次

万人次

指本年度内到图书馆场馆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包括借阅书刊、咨询问题,以及参加各类读者活动。

书刊文献外借人次

万人次

指读者通过本馆或本馆所辖分馆以及本馆派出的馆外服务设施借出阅读的本馆各类型文献册次。

书刊文献外借册次

万册次

指读者通过本馆或本馆所辖分馆以及本馆派出的馆外服务设施借出阅读的本馆各类型文献册次。

组织各类读者活动次数3

指由本馆举办或与外机构联合举办的各类讲座,在馆内或馆外举办的各类展览,各种科普、文化、艺术等训练班、阅读推广活动的次数及参加人次。

各类读者活动参加人次3

人次

服务品牌数4

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者这些要素的组合所构成,它在一定地域内,因具有较高服务品质、辨识度而被读者广泛知晓和认可。可以是已经注册的服务商标,也可以未予注册。一般应有较为完整的服务模式,有三年以上持续使用的事实。

图书馆网站访问量

页次

指本年度中图书馆网站中所有网页(含文件及动态网页)被访客浏览的总次数。图书馆网站指所有独立域名的Web站点,其中包括cn和通用顶级域名下的Web站点。

人力资源指标

业人员

指在文化部门主办或实行行业管理的文化文物机构以及由文化部门主办的其他文化机构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各机构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

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包括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以及初级及以下人员)

 

指标来源及相关说明:

12:注1购书专项经费,注2新增藏量购置费指标源自《公共图书馆基本情报年报》2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的数字资源界定参照“数字资源统计标准中的内容”。

3:组织各类读者活动次数、各类读者活动参加人次指标来源及定义源自《公共图书馆基本情报年报》,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讲座、展览、培训。

4:服务品牌数指标来源及定义参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

 

 

附件三:创新案例撰写要求

一、标题

二、关键词(2-5个)

三、创新项目针对的对象及范围

四、创新背景(简述所处环境、现状,开展相关创新项目的背景、目的等)

五、主要创新点

六、创新项目开展过程(开展创新项目的具体做法、过程、途径等)

七、取得成效、影响及评价(阐述创新项目的应用状况,获得的成效、影响或奖励,发布/发表的成果,用户反馈及评价,未来发展目标及推广应用前景等)

(注:每个案例3000字以内;配图不超过3张,图片置于文字中。请注明撰写者姓名和联络方式)。

 

范例: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

 

关键词:开放数据 开放竞赛 家谱 名人手稿与档案

对象及范围:国内外对家谱、名人手稿与档案或对开放数据、上图数据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或社会公众,或者具有新技术应用开发能力的读者或社会公众。

创新背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放数据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上海图书馆长期关注并跟踪开放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数据服务形式。

上图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家谱文献收藏有约22000种、110000余册,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并建有专门的家谱阅览室。近几年,前来查阅家谱的个人及研究机构对上图家谱数据中所包含的血缘世系及大量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越来越关注,希望上图在提供家谱文献及信息查询的基础上,还能够提供家谱数据服务,让用户自己利用家谱数据来新编家谱或续编家谱,或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利用家谱数据并研发新的服务。

上图从资源特色、读者需求、资源数字化基础条件等因素出发,2013年起着手建设家谱数字人文项目,逐步建立以关联数据为基础的家谱知识库数据服务平台,发布家谱文献、先祖名人、地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关联开放数据集,以及关联数据消费技术开放应用程序接口,为推出国内图书馆界首个开放数据竞赛、国际图书馆界首个家谱开放数据竞赛做好准备。

主要创新点:开放数据价值高、质量好。2016年开放数据竞赛的数据内容是家谱。家谱文献是上图最具馆藏特色的资源,以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著称,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其次家谱文献是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含有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内容丰富;2017年开放数据竞赛中的名人手稿及档案开放数据时间跨度为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近200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问题的重要资源,延续了家谱开放数据的历史文化主题。同时在元数据方案之上设计了基于BIBFRAME的家谱、手稿及档案本体,并采用关联数据技术进行发布。

数据开放度较高。上图家谱开放数据、名人手稿及档案开放数据等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在公共领域以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BY-NC-SA)许可授权。开放数据所采用的RDF数据抽象模型及其各种序列化格式如RDF/XML、Turtle、JSON-LD等是万维网联盟W3C推荐的开放数据标准格式,在开放数据的格式类型和语义Web标准的应用上达到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的五星评价体系中的最高星级标准,符合万维网联盟W3C倡导的开放数据结构化、关联化的发展方向。

竞赛形成“四位一体”的开放数据服务及推广模式。上图借鉴国内外经验,以举办开放数据竞赛方式推出开放数据服务,在竞赛报名结束后开展专业培训会,在竞赛结束后举办一周的竞赛展览,并在竞赛展览期间举行一次竞赛分享会,把竞赛、培训、展览、分享会作为开放数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开放数据竞赛、开放数据技术培训、竞赛展览、竞赛分享会四位一体的开放数据服务及推广模式。

竞赛凝聚了一批数据创客团队。在两次参赛的130余个团队中,有5个团队两次参与了上图开放数据竞赛,其中1个团队两次获得竞赛二等奖。每次竞赛结束,参赛团队都发来各自的参赛感想。他们认为上图的开放数据内容可以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中,实现团队创意;最主要的是通过竞赛这个平台,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互相讨论各自的作品,开拓了思路和视野。

 

创新项目开展过程:竞赛通过上海图书馆、文化部公共研究上海图书馆基地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发布竞赛公告,同时还依托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平台在全市多所高校图书馆、区县公共图书馆网站同时发布竞赛公告,有重点的地在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地放置易拉宝进行宣传,并在主要传媒上发布新闻。搭建竞赛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公告通知、日程、规则,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公布并展示获奖作品等,全程记录竞赛活动各环节。

为帮助参赛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开放数据内容以及开放数据访问接口技术,主办方于报名结束后举办为期1天的专业培训,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培训的网络直播。为最大程度地保证参赛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现场培训老师及其他参赛者进行互动,2017年培训还首次开放了线上提问模块。主办方技术人员与参赛者关心的上图数据目前关联情况、支持的数据库类型、作品部署方式、作品形式、开放数据使用范围、数据分析算法、以及与上图和历史学学者的沟通交流等多方面问题做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培训结束后建立了参赛者微信群,便于大家及时交流开发心得、解决各种问题。

作品提交截止后,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书面评审,通过书面评审的参赛作品进入答辩评审。由文化部专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上图理事会成员代表、图情专家、信息化行业专家、计算机领域专家、谱牒或名人手稿与档案专家、媒体代表、用户代表等组成的专家评审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以及入围奖5名。2017年增设微信投票平台,由大众在十天内为自己喜爱的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人气奖1名、人气奖7名。大数据、姓氏文化、可视化、机器学习、众包等词汇成为获奖作品的几大亮点。

为进一步让社会共享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优秀作品的创意和价值,每年竞赛结束后,主办方都在上图目录大厅举办竞赛展览。展览期间,举办为期一天的作品分享会。分享会上,各参赛团队分享他们的创意与开发经验,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探讨。

 

取得成效、影响及评价:两届竞赛报名者踊跃,共有131支团队336人参与。2017年有71支团队195人,较2016年报名团队数增长18%、参赛人数增长38%。参赛者来自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黑龙江、吉林、四川、台湾等地,其中来自上海的组合占3/4左右。参赛者有在校生,也有社会人员,分布于各年龄段,21岁至30岁群体居多,占半数以上;2017年20岁以下群体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从2016年的8%增长到2017年的18%,30岁以下群体占75%左右。在校生在参赛者中占50%,专业背景除计算机外,还涉及统计与数学、国际经贸、土木工程、地理科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情报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非在校生的职业背景同样具有多元性,包括资深软件工程师、运营总监、设计师、质量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大学教师、公务员、在校学生、自由职业者等。

 

2016年竞赛期间,三个月的开放数据API接口的总访问量达55571次,同时家谱知识库数据服务平台的访问量、家谱阅览室的读者到访量都得到了大幅增加。2017年竞赛期间,三个月的开放数据API接口的总访问量达245678次,同比增加342%。

2016年举办的开放数据竞赛展览正逢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会议期间有多名国内外参会代表参观,他们对上图的开放数据和竞赛作品成果均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就开放数据接口形式、开放数据内容、参赛成员情况、作品具体内容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讨论。2017展览的所有展品皆提供二维码供参观者扫描使用或下载,吸引了大批读者前来。国际图联主席谢德尔女士在参观2016年竞赛展时表示:上图的开放数据竞赛是图书馆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值得推广。

两年内,多家媒体报道了上图开放数据竞赛,如中国文化报刊发的《上海图书馆数据应用开发竞赛收官》,上海观察登载的《上图开放家谱数据,让读者平台上创造各自价值》,解放日报登载的《上图再推数据应用开发竞赛》,新民晚报刊发的《图书馆开放更多数据参赛者开发更多创意》等。

专家表示,从数据开放应用的角度,最关注的是数据多样性,目前大多是政府开放数据,历史类开放数据尚不足,上图的资料极具价值。上图把数据开放出来,目的是让读者可在这些平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上图作为一家公益性文化机构,选择首先将家谱数据开放,面向社会征集应用创意和原型,对宣传以家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让年青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竞赛宣传和推广了上图的开放数据,发挥和释放了上图开放数据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开放数据竞赛,向社会和大众传递了上图在大数据时代的开放姿态,促进了图书馆数据的开放和利用,通过与社会数据的融合与关联产生出新的创意和应用价值,为图书馆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共数据服务做了探索。同时发展了一批图书馆的忠实用户,帮助图书馆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

2017年4月19日,第14届IFLA BibLibre国际营销奖揭晓,2016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传达和体现了上图在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所作的反思和探索,从全球11个国家的65个申报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上图亦成为该奖自2001年运作以来国内首次进入前三的公共图书馆。

(单位、撰写者情况、联络方式、稿件时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