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揭晓,苏州图书馆等12家苏州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入选“一级图书馆”名单,连续三次评估定级实现“满堂红”。
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从1994年首次开展,每四年进行一次,是检验各级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由于疫情影响,第七次评估定级工作推迟到2022年进行,评估周期为2018年至2021年。评估结果表明我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扎实,亮点纷呈,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服务效能不断增强。2018年-2021年,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四年平均年总流通人次为2262万人次,平均年文献外借量为1352万册次,保持高位运行势头。读者活动场次和参加人次增幅显著,年均开展活动6449场,比2017年的4357场增长了48%;年均参加活动184.32万人次,比2017年的70.18万人次增长了163%。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业务能力稳步提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有分馆464个,比2017年的278个增加了66.9%。古籍保护持续发力,2021年苏州图书馆和常熟市图书馆入选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单位,截至2021年底苏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共有200部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位居国内同级城市前列。智慧图书馆建设亮点突出,2019年苏州图书馆建成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这是智能化仓储技术在国内图书馆行业的首次应用,为建立苏州大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物流中枢保障。2020年底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已整合了苏州12家公共图书馆的丰富图书资源,读者可通过“苏州·书仓”小程序进行借阅。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联盟建设加强。2021年1月,苏州市12家公共图书馆签订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联盟框架协议书》,以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开启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市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三是政府保障有力,服务空间持续扩大。2018年以来,苏州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从17.33万增长到22.8万,增长了31.6%,阅览座席从11674个增长到13274个,增长了13.7%。苏州图书馆北馆于2019年12月建成开放,位于广济北路2383号,建筑面积45600平方米,具备公共图书馆服务、文献存储集散、配套服务等三大功能,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通过服务和创新,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先后荣获全国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全国盲人阅读推广优秀单位、(图书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接下来,我市公共图书馆将积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第七次评估定级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时代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精神共富、智慧共享、文化共融,为广大读者构筑更贴民生、更接地气的精神家园,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图书馆力量。